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日常管理

心理健康小妙招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体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的是抑郁和焦虑心理,你知道怎么应对吗?

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个体能比较正确、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能正确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全面了解、客观评价自我,有“自知之明”;能悦纳自我,自信乐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在自我体验方面,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轻贱;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够自强独立,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健全的统一人格要求个体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使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诸方面统一起来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信念、理想和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行能协调一致,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与集体融为一体。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满足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与人平等相处、共享欢乐,善于处理复杂情况,运用健康的幽默法排解各种尴尬局面,少有敌意、猜疑、嫉妒、畏惧的心态;与人交往,多有信任、同情、友善、尊重的心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善于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知心朋友;能善于化解冲突和矛盾,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保持与他人和集体的协调关系;有幽默的同情心,就是在不愉快的情况下或甚至有潜在的痛苦时,只要没有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严重伤害,就有欣赏和表达诙谐的能力,这种幽默的精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4.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  

适应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顺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能主动调节自我,积极适应环境,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

5.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手段、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个人意志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善于分析情况,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同时又不固执刻板;能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正当的诱惑,不放纵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逆境时,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并有必胜的信心。

6.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待学习;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乐于实践,反复磨练,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7.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指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如愤怒、恐惧、喜欢、悲伤等。情绪积极稳定主要表现为情绪积极而不消沉,情绪反映灵敏而适度,感情真挚而稳定;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境,对生活、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具有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环境变化相平衡的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同时,不同的年龄,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时,应从实际出发,从个体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客观、全面、准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