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华
时间:2022-03-19 14:44:00
黎志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进入北京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院,从事访问学者。先后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新浦京集团350vip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测量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学会研究方法委员会理事。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多个SSCI及CSSCI期刊做外审专家。
近年来,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Journal of adolescence等(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湖南省自科软科学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
主要教授课程: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贫富差距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测量与评估
联系方式:lzhua1018@163.com
一、主持项目
1、贫困心理的代际传导机制及其干预策略,国家社科基金,16BSH093(顺利进行)课题经费20万。(已结题)
2、戒毒人员戒毒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评估,湖南省戒毒局横向课题,2016年,课题经费40万。(已结题)
3、希望理论视角下的失独父母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14YBA201(已结题)。课题经费1.5万。
4、大学生希望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XJK013QXL001;课题经费2万(已结题)。
5、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湖南省自科基金软科学项目,2015ZK3033课题经费5万,(已结题)。
6、贫困处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帮扶策略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6年(顺利进行)课题经费4万。
二、指导学生项目
1 |
失独父母生存质量的现状调查 |
2015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结题优秀) |
2 |
留守儿童希望感及其干预研究 |
2017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级,结题优秀) |
3 |
戒毒人员生存质量调查及其风险评估 |
2017年博士团暑期三下乡项目(校级,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
4 |
经济压力情境下大学生风险决策偏好研究 |
2018年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校级,已结题) |
三、学术成果
专著 |
|||
1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希望品质研究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
独著 |
2 |
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
人民出版社, 2022年3月 |
独著 |
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文章 |
|||
3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父母关爱与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10 |
通讯 |
4 |
累积家庭风险与贫困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02 |
通讯 |
5 |
大学生抑郁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的分析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8 |
第一 |
6 |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希望的影响机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9 |
第一 |
7 |
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
心理科学,2014.09 |
第一 |
8 |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12 |
通讯 |
9 |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子依恋关系的中介效应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0 |
第一 |
10 |
特质乐观的结构:传统因素模型与双因素 模型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2 |
第一 |
11 |
父亲依恋与儿童情绪行为发展的预测关 系:一年追踪研究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2 |
通讯 |
12 |
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心理学研究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02 |
第二 |
13 |
男性服刑人员抑郁焦虑症状网络 结构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06 |
通讯 |
14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希望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08 |
通讯 |
15 |
主观幸福感: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情境的状态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7 |
通讯 |
16 |
希望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自尊水平的调节作用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 |
第一 |
17 |
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性别及父母教养方式异质性影响 |
心理发展与教育,已接收 |
通讯 |
发表SSCI期刊文章(JCR分区依据为发表当年的检索情况) |
|||
18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ubjective Well-Being:A Stable Trait or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09(SSCI一区) |
第一 |
19 |
Assessing Impulsivity in Chinese Elaborating Validity of BIS Among Male Prisoners |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2019.03(SSCI二区) |
通讯 |
20 |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hope among late-adolescents: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and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familysocioeconomic status |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2019.03(SSCI二区) |
共一及通讯 |
21 |
MeasurementInvariance andIntergenerational Parallelism of General Self-Effificacy in Adolescent and Parent Dyads.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11(SSCI二区) |
通讯 |
22 |
A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19.10(SSCI二区) |
通讯 |
23 |
Hope Across Socioeconomic Status: Examini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Children’s Hope Scale Across Socioeconomic Status Groups |
Frontiers inPsychology 2019.11(SSCI二区) |
通讯 |
24 |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lagged regression analysis |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2018.02(SSCI二区) |
第一 |
25 |
Measure-Invariance of Snyder’s Hope Scale in American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8.12(SSCI四区) |
第一 |
26 |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you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two-child families |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9.01(SSCI四区) |
通讯 |
27 |
Cumulative Ecological Risk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and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y2022.03 (SSCI二区) |
通讯 |
28 |
Family cumulative risk and hope among poor children in China: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self-efficacy |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22.03(SSCI二区) |
通讯 |